资讯动态 专业专注 · 智创价值 · 开放协同 · 共赢未来
少林寺、释永信与互联网:谁在商业化佛法?

7月的一个深夜,释永信的名字再次冲上热搜。这一次,不是因为功夫表演、海外交流,而是“被查”。

消息一出,网络上哗然。这个在中国最具争议的“方丈”,从90年代就在少林寺推动市场化、网络化,被称为“CEO型僧人”。有人痛批“佛门不清净”,有人却认为“这就是时代的和尚”。

但我们不妨换一个视角,来看看释永信,是如何在上世纪90年代,就让千年古刹走向“数字化”的? 


  少林寺与互联网的早期联姻

很少有人知道,早在1996年,少林寺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站(少林在线,shaolin.org.cn),在当时中国互联网还未大规模普及的背景下,这是极其超前的举动。

这个网站由少林寺与外部技术团队合作建立,目标是两个:

  • • 展示少林文化
  • • 推广少林功夫与寺庙交流

它不仅是佛教界第一个“上网”的寺庙,也开启了“互联网+宗教”的先河。

在这个网站上线后的几年里,少林寺推出了更多“令人惊叹”的举措:

  • • 与央视合拍功夫宣传片
  • • 授权少林功夫品牌出海
  • • 举办“少林互联网大会”

这些操作让人一度产生错觉:这还是佛门清修之地吗?


  佛法的市场化是出路还是迷失?

不可否认,在释永信主政期间,少林寺收入迅猛增长:

  • • 每年来寺参观游客近千万
  • • 少林武僧团全球巡演
  • • 与多家上市公司合作开发文旅IP
  • • 商标注册上百项

但与此同时,批评声音也逐年上升:

“佛教被他变成了产业。”
“方丈变CEO,禅房变直播间。”
“和尚不诵经,只谈合作。”

到底是弘法利生,还是借佛敛财?这是释永信争议的根源。


 释永信被查:一场迟来的“清算”?

2024年7月,多个权威媒体通报释永信被有关部门调查,具体原因暂未公开。

从“少林寺的守护者”到“被查的当事人”,这一变化或许也折射出官方对宗教商业化方向的重新审视。

佛教不是不能发展,但“以佛谋利”的边界在哪?
寺庙不是不能盈利,但“谁在得利”?
公众质疑的从来不是寺庙赚钱,而是:

“这钱,用来做了什么?”


  结语:千年佛门的现代困局

释永信可能是一个功利的方丈,也可能是一个被误读的改革者。但他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:

当信仰与商业、传统与现代发生碰撞时,宗教的出路在哪里?

互联网时代,信仰不再藏于深山,但它能否在“算法、流量、收益”的夹缝中保有一份清明?

这是释永信留给所有宗教人的一道难题。


欢迎留言,你怎么看待释永信和少林寺的变迁?

相关标签:

扫码识别